日本使用的毛筆,雖然最早是從朝鮮傳入的,但是長穗的唐式筆 據說是由僧人空海從中國引進了技術後,讓大和國今井的酒井名清川進行製造,並獻給了當時的嵯峨天皇和皇太子。 清川的子孫們繼承了毛筆制作的工作,之後毛筆制作的中心逐漸轉移到奈良,因為這裏擁有需要毛筆的眾多寺院,而且還是奈良墨的產地。 空海所傳授的毛筆的製法,是在芯毛的腰上用麻紙裹緊,然後將纖細的衣毛覆蓋在芯上作爲筆穗的方法。而今天所看到的無芯筆,其製作是從江戶時代元祿年間開始的。細井廣澤首先將強弱度不同的毛組合起來,並用漿糊加固,製成水筆,其後各地的毛筆製作均開始沿用這樣的方法。隨著書法藝術的繁盛,根據個人書風和書法要求的不同,大小、長短、硬度不同的數百種毛筆種類也應運而生。 昭和52年10月根據《傳統工藝品産業振興相關法》的規定,奈良筆被通産大臣認定爲傳統工藝品。現今的主要産地有奈良、廣島、愛知、仙台、新瀉等地。而奈良作爲毛筆製造業的發祥地,至今還有著很高的地位。
製墨業是奈良傳統産業的代表。無論是從它的産生,發展,還是現今的製造規模上來說、都是日本獨一無二的。 將松脂燃燒而製成的墨叫“松煙墨”,將菜種或芝麻、桐油燃燒而製成的則叫“油煙墨”。南都油煙墨(即所謂的奈良墨)的製造技術,據說是大同元年(806年),作爲遣唐使出使唐朝的空海從中國引進的。最初的“奈良墨”由興福寺二諦坊製作。松煙墨則出現在藤原時代以後、紀州和近江等地曾製作過這種墨,但到鐮倉時代就消聲匿跡了。 最初的奈良墨産生於二諦坊,到了天正年間,松井道珍創辦古梅園,使奈良墨的聲譽大振,奈良的製墨業也在這個時候發展成爲一項民間産業,製墨所相繼誕生,全國各地優秀的技術和工人也集結於奈良,造成了奈良製墨業一支獨秀的局面。時至今日,奈良墨仍占據著全國90%的市場。
日本富有代表性傳統技藝,漆器工藝,是以佛教文化的傳入爲契機,同天平文化一齊大放光彩的。流傳至今的漆繪是採用“螺鈿”、“金銀平脫”、“平文”等手法加工的精美漆器,一些爲直接從中國輸入,另一些是引進中國的技術後製作而成的。如今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大多都被奈良的正倉院收藏著。可以說,奈良是日本漆器的發祥地。 至中世紀,出現了漆匠這種行業。奈良寺院所屬的漆匠們不僅爲建築物塗漆,而且也兼製漆器,隨著茶道的發展,也湧現了一批製作茶具漆器的名人。江戶時代還有了以給武士用具上漆爲職業的人。 明治8年的第一次奈良博覽會上,正倉院的寶物以及其他社寺器具的展出,給了奈良漆匠們很大的啓發,為復興作為工藝品的奈良漆器,漆匠開始仿造製作展出的寶物,奈良漆器就此重新煥發光彩,復原技術中的“螺鈿塗”更是令人稱道的奈良一絕。
奈良團扇的扇面使用的是染色的和紙,並鏤刻有精美的圖案。扇子的圖案主要以象徵奈良鹿、紫藤花等爲主要題材,雅趣十足,從古至今的令人愛不釋手。 據說奈良團扇最初是由古代春日大社的神官們製作的,當時的團扇外表塗有柿漆,樸素而實用,還沒有現在這麽精美。而將鏤刻工藝引入團扇製作的人,一說是應永年間興福寺伍太院的僧人,另一種說法是以製作團扇爲業的岩井善助。
現在以赤膚町爲中心的西京丘陵一帶,古代曾是製陶業發達的地方,出産的土陶,火盆等主要滿足貴族和各神社,寺院的需要。 隨著茶道的興起,各地開始燒製專用的陶製火爐,16世紀末17世紀初,大和郡山城主的大和大納言豐臣秀長招募尾張常滑的陶工與九郎製作火爐等茶具。至江戶時代的元和年間(1615~1624),赤膚燒作為以出産小堀遠州(遠州流開山鼻祖)喜好的茶具而聞名於世。據說正保年間(1644~1668),京都的野野村仁清還爲奈良帶來了京都風範的茶具製作技術。 至江戸中期,大和郡山城主柳澤尭山將京都清水的陶工伊之助、治兵衛2人招募至此重振窯業,並且指定各窯為郡山藩御用窯,以此保護和獎勵赤膚燒的發展。此後,通過郡山藩的御醫青木木兔(曾經將自己燒製的樂燒茶碗獻給堯山公,並獲得“木兔”之號。),以及在大和郡山市一邊經營雜貨店一邊燒製樂燒的奧田木白的努力,赤膚燒享譽全國。現在,這項傳統技藝仍受到人們的喜愛,藝術家們也在傳統赤膚燒的基礎上不斷的追求著新的境界。
角細工,即鹿角製品。奈良“角 細工”的起源已經無從考證,較新的記載是明治28年發行的《奈良名所指南》。其中有對奈良“角細工”的介紹,還印有煙管、念珠、刀架、梳子、簪子等角細工的插畫,從中可以了解到,江戶時代(1603-1686)開始,角細工就已經是奈良的一項特産了。 銷售奈良角細工的店鋪曾被稱為“角屋”,眾多的角屋製作銷售大量的刀架、筷子、梳子、篦子、擺設等物件,江戶時代以後,玩賞之物成為製品主流。近年,日本專職角細工的匠人逐漸減少,現在只有奈良仍然存在著這種職業,因爲奈良有大量的鹿,可以很容易得到原材料——鹿角。昭和20年以後,奈良角細工一方面與現代接軌,製作了胸針,項鏈墜子等新産品,另一方面仍保留了傳統製品,諸如小擺設、筷子、梳子等的產品,使得奈良的這項特産聲名遠播。
奈良曬在《古事記》(成立於712年)中已有記載,但是作爲麻織物的一級品而名揚天下是在江戶時代(1603-1868)的初期。 據說桃山時代天正年間(16世紀晚期)有一個名叫清須美清四郎的人,成功改良了原來的曬法後,奈良曬立刻開始流行起來。從此奈良曬不僅用在僧侶,神官衣裝上,作爲武士的服裝和夏天的單衣,銷路也十分廣泛。鑒於此,幕府將其接管,作爲德川家的御用品,一手掌控了奈良曬的製造,販賣過程。由此可見奈良曬產業的巨大魅力。 將大麻絲用一個月的時間細細編織成麻布,再在清溪中漂洗成潔白涼爽的奈良曬。如果說越後上布生於潔白的雪中,那麽賦予奈良曬靈魂的就是奔走在石間的清清流水。 美觀清爽且擁有良好手感的奈良曬,自古以來是製作狂言,舞樂服裝的材料。如今,茶巾、以正倉院寶物爲圖樣的桌布、暖簾等也以此爲材料,用途更加廣泛。
日本的古樂面具,出現於7世紀初的推古天皇時期,是隨佛教文化一道從大陸傳入日本的,其中大部分至今收藏在奈良的寺院和神社裡。最初傳來的有伎樂用的“伎樂面”,然後是舞樂(雅樂)用的“舞樂面”,以及在“道行”(僧人們裝扮成佛像等遊行,與人功德和法悅。)活動中使用的“行道面”。 到了11世紀隨著“能樂”和“狂言”的誕生,日本也産生了自己獨有的面具。 進入近代以後,人們開始模仿製作作為觀賞之用的舞樂、伎樂的面具。特別是二戰後,日本人重新審視了自身的古代藝術成就,認識到了這些藝術品的價值。如今,古樂面具不僅是奈良特有的饋贈禮品、作爲室內裝飾用工藝品,也受到了人們的青睐。 在這樣的環境下,奈良當地的製作能、狂言木雕面具的工藝家們也非常活躍。
奈良人偶據說起源於平安時代(794-1185)末期,開始是裝飾在春日若宮祭禮中,田樂法師使用的斗笠或裝飾台上的彩色人偶。 作爲春日大社等神社祭禮儀式上的點綴,奈良人偶的製作逐漸發展,到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更是有了飛躍的進展。這個時代,據《多聞院日記》中的記載,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些稱霸一方的人物,經常收到各地送來的貢品。奈良送來的貢品中,居首的就是裝飾在杯台上的奈良人偶——“能”人偶。同一時期,以中國的散樂爲基礎的“猿樂能”作爲能樂得到確立,奈良人偶以“能人偶”爲題材的固有形態也在這個時候被確定下來。